国产99在线观看-国产99在线a视频-国产99在线-国产99页-色网在线视频-色网在线观看

首頁 > 外貿知識 > 國貿理論

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古典經濟學逐漸形成,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對國際貿易進行分析的新古典貿易理論也隨之產生。

要素稟賦理論

  1919年,瑞典經濟學家埃利·赫克歇爾(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的基本觀點,指出產生比較優勢差異必備的兩個條件。

  1930年代,這一論點被他的學生伯爾蒂爾·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實論證,其代表作《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因而這一理論又稱為H-O理論。

  與古典貿易模型的單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較優勢為貿易基礎并有所發展,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產要素框架下分析產品的生產成本,用總體均衡的方法探討國際貿易與要素變動的相互影響。

   其核心內容為:在兩國技術水平相等的前提下,產生比較成本的差異有兩個原因:一是兩國間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產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國應該集中生產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以換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這樣的貿易模式使參與國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紀40年代,保羅·薩繆爾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數學方式演繹了H-O模型,指出國際貿易對各國收入差距的影響,將必然使不同國家間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均等化,這也稱為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謝爾—俄林—薩繆爾森模型)。
 
  這一定理潛在地認為,在沒有要素跨國流動的條件下,僅通過商品的自由貿易也能實現世界范圍內生產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和這一理論相關的還有另外兩個基本定理。
 
   國際貿易對本國生產要素收益的長期影響,由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歸納為: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充裕要素)的報酬提高;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稀缺要素)的報酬降低;不論這些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

  羅勃津斯基定理認為,在兩種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對價格固定不變,一種生產要素增長會減少另一種商品產量。表明要素稟賦的變化決定著資源配置的變化。          
    這些定理均對H-O理論進行了重要拓展。

里昂惕夫悖論

  按照H-O理論,美國是一個資本豐裕而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國家,其對外貿易結構應該是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20世紀50年代初,美籍蘇聯經濟學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據H-O理論,用美國1947年200個行業的統計數據對其進出口貿易結構進行驗證時,結果卻得出了與H-O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這一難題稱為里昂惕夫悖論。

  里昂惕夫悖論雖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觀點,但它對原有國際分工和貿易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引發了對國際貿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動了二戰后新的國際貿易理論的誕生。

編輯推薦:
{dede:field.title/}
上一篇: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下一篇:外貿公司

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春市| 册亨县| 镇远县| 万山特区| 宁波市| 鹤山市| 岚皋县| 和田县| 甘孜| 施秉县| 道真| 台江县| 新化县| 丰县| 安新县| 商水县| 东港市| 英德市| 凤冈县| 武邑县| 永泰县| 青浦区| 三门县| 即墨市| 遂平县| 梨树县| 乌拉特中旗| 石屏县| 乌兰县| 广汉市| 类乌齐县| 油尖旺区| 深泽县| 景洪市| 岳阳县| 峨边| 邢台县| 繁昌县| 富顺县| 聂荣县| 交口县|